视力保护色 - 杏仁黄 秋叶褐 芥末绿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我为江西教育改革献一策”来稿获奖作品集(十一)

更新时间 2014-01-13 10:58:19

编者按:2012年省教改办开展“我为江西教育发展献一策”之后,2013年省教改办又以“改革”为主题开展了“我为江西教育改革献一策”活动。省教改办组织专家对来稿进行了认真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60篇获奖作品。为鼓励大家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推进我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现将获奖作品汇编成“‘我为江西教育改革献一策’来稿获奖作品集”,以供参考学习。

三等奖

本期导航:

1.让教师培训务实而高效

2.健全督导机制 力促我省中小学体育健康发展

3.关于让农村特岗教师遍地开花的建议

4.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5.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让教师培训务实而高效

(吉安市井冈山中学 吴勇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近些年来从“国培”、“省培”到各市、县的区域培训虽然为广大中小学教师送去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可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不高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有些教师网友甚至调侃一些效率低下、徒劳无益的培训是“说得头头是道,听得纷纷叫好,自己做着却缺门道”!

一、脱离教学现场的培训效果不佳

从目前情况来看,教师培训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培训方式和形式比较单一,培训师主要以讲授和灌输为主,参加培训的教师往往处于消极被动状态,预期的培训效果无法达到。因此,“走进教育现场”应该成为教师培训的基本要素之一。另外,采取参与式、体验式、情景式、案例式、研讨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以“动态”方式呈现培训内容,在培训师和培训对象之间建立起双向交流、相互对话和积极互动的关系,方能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目前,不少的教师培训只是简单地上课,培训师以授课方式灌输,而不是示范、展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让教师直观地了解教育思想与教学技能。因此,提升培训质量还需要有高水平的培训师,他们可以让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有可学习、借鉴和模仿的对象。高水平的培训师除需要具备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外,还应具有较高的培训技能,既能积极倾听、启发追问、给予建议,又能组织分享、给予点评、激发挑战,能够把培训学习引向深入。

二、教师渴望怎样的培训

事实上,大部分教师不是不想参加培训,而是期望有意义、有亮点、有实效、有质量的务实的培训。细化点说,笔者认为务实而高效的教师培训最好能体现以下方面:

(一)有恰当内容的培训。它至少应包括以下要点:一是培训内容要反映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如课堂教学变革的理念与实践、学生学业质量综合评价等;二是培训内容要紧贴教学,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心,与教师的实际需求相吻合。如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学科教学疑难问题研究、试卷编制与质量分析等;三是培训内容要以《教师专业标准》为重要依据,致力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有思想内涵的培训。教育思想与观念对教师有重要影响,教育行为、教育方式、教育态度和学生观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有效的教师培训首先应是一种有思想的培训。这种培训可以充分发挥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作用,帮助教师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这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思想基础。

(三)有真正收获的培训。培训的实际效果是衡量培训质量的要素之一。培训的实际效果主要包括教师因参加培训而获得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职业感悟等,还应包括培训所带来的实践智慧提升、教学行为改进和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影响等。培训形式和内容方面的改进说到底最终还得落脚到培训的实际效果上。务实高效的教师培训就是要让教师加深学科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经验,切实感受到培训的实用效果。

同样的知识点,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许收到的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教学技艺的高低。在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的今天,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培训显得更加迫在眉睫,因为教师在学校所学已远远不足以应用一生而无忧。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教师这个职业再也不能一学而享用终生。因此所有教育者都应清醒地认识到终生学习的重要性,教育行政部门更应把教师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常抓不懈,并且要让教师培训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出真正的实效。

然而,纵观教育现实,虽然教师培训工作也在抓,但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培训内容空洞,远离教育教学实际,,每次只讲些教育思想,法律法规,长期的培训内容都是陈词滥调,没有真正地考虑教师的需要,也未能很好地联系教育教学的实际,致使许多教师对培训并不感兴趣,当然更谈不上让教师培训实现预期目的,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助一臂之力。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初衷本来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最终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各区域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培训机构应该与时俱进,切实把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重心从过去较多重视教师学历的再提升,迅速转移到更加注重教师教法的改进和教科研能力的提升上面来,着重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怎样才能让教师培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呢?

(一)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长期与短期的计划

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教师培训工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长期与短期的计划。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每次都东拼西凑培训内容,以图做做形式完成任务。否则无异于白白地浪费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时间与精力。

(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培训内容

1.培训内容要尽量联系教学实际。这有助于受培训都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难题。如现实中如何面对与处理学生思想教育难的问题,可以整理出一些卓有成效的实例,供大家参考。

2.培训内容要满足教师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大力提倡现代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几乎第每一位教师都认识到,与传统教学相比,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许多时候能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普通教师中,能真正自己制作科学适用优质的教学课件的教师又有多少呢?仅靠教师个人摸索、探究,这条途是何其漫长啊!

三、教师培训也要严格进行考核

不仅仅要考核被培训者,也要对培训者的工作进行考核和监管。教师培训的考核评价,不仅事关教师利益,也事关学校工作;不仅影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涉及到学校的科学发展。教师培训考核评价在确保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同时,必须人性化、客观化,即能够走进教师的内心世界,唤醒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激发教师的职业动力,帮助教师反思自我、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始终坚信:只要教师培训真正着眼于教育教学实际,着眼于教师发展需要,一就定会很好地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一定能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教育的科学发展起到 推波助澜的良好作用。

有人说:教师培训是一种软福利。既然如此,就更应该想教师之所需、谋教师之所缺、思教师之所盼,让教师参与培训、落实培训、共享培训,从而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把曾经让部分教师“爱恨交加”的教师培训变成人民教师真正受用的精神食粮和宝贵财富。

健全督导机制 力促我省中小学体育健康发展

(泰和县马市中学 肖瑞平)

当前背景

十八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事实是,很多中小学校在培养接班人的过程中重智育而轻体育的现象十分严重。去年调查资料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其中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肥胖、豆芽菜型孩子和近视孩子的数量急剧增长。这是谁之过呢?很显然,中小学校难辞其咎。体育课不上、少上,学校体育组织不力,学生的好体质好体魄成了奢求。

针对近期接连发生的学生在体育课上猝死事件,专家已经给出解释:体育课不是导致学生猝死的元凶,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缺少锻炼、体质下降,才导致了学生们在体育课上殒命。学校取消体育课,只会让学生体质下降的现象恶性循环下去。这就是体育课与学生体质的关系。

笔者是一位在农村中学工作了近二十年的教师,对本区域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开展观察已久。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有一个时期七、八年级体育课均由非体育专业的教师兼任,并默认为自习课。原来的体育教师改行教语文、数学。传奇一点的,某兄弟学校的一名体育教师改行教物理,把物理教学搞得声誉鹊起,而自己所谓的体育专业却霜冷长河。这就是当下中小学的体育课和体育教师。

面临问题

由于互联网,由于身处中国教师报群,由于做教育工作,由于教师朋友遍布全省、全国,来自基层的声音或信息又是如此的海量、集中、真实,所以真相也就不难揭开。根据笔者的长期观察和调查,江西省中小学体育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体育课不被学校重视。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做他用,或是用于补语、数、外主科课程,或是用来开会,排练节目等;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

第二,有学生对体育课无兴趣。在功课压力大、考试任务重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并不愿意进行体育锻炼或户外运动。有的学生还千方百计地以各种理由请假不参加体育课,特别是女生。

第三,有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缺乏敬业精神。中小学体育课盛行自由活动,很多情况下无老师管理。即使上,也是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空乏。新世纪新时期,和其他课程相比,体育教研缺热情少动力,体育教育教学明显创新不足。

第四,“两操”比较糟糕。很多中小学校,其中农村更甚,无论早操还是课间操,队伍站不齐,人员到不齐,动作不整齐,有时大多学生是站着不做的,只有少数人在做。即使在做的,伸胳膊伸腿也是懒散得很,毫无朝气可言。当然,更重要的是参与和组织“两操”的教师已熟视无睹。

第五,“大课间”普遍得不到充分保证。国家规定,中小学校“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但是,笔者考察过的学校,此项规定都没有落实。每天下午三节课后,寄宿制农村学校自由活动,城区学校和非寄宿制农村学校放学走人,唯独没有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这成了大部分中小学校“大课间”的常态。

第六,学校普遍忽视学生体能体质的检测评价。目前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体育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中考成绩总分。这对于浓厚学校体育氛围、促进学生重视体育锻炼正面影响很大。按理说,应该将学生日常体育成绩、体质健康状况、参与体育活动的表现作为重要评价内容。然而各个学校普遍不重视这些内容的检测和数据收集,只有最后的中考体育测试,只想着毕其功一役,并没有学生的“体能体质”。

第七,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数量不足,体育教师受歧视。体育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呈现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城市超编,农村缺编。 数量已经不足的专业体育教师,因受到一些不公平对待,难以安心本职工作。比如,评职称享受不到其他学科的同等待遇;评先推优分配不到名额;规定的体育教师劳保待遇得不到保证;工作量的计算也很不合理。这都极大挫伤了体育教师从事体育工作的积极性。

第八,多数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不足,体育经费短缺。笔者印象中,城市中小学场地条件多数更差。在农村,绝大多数中小学现有的器材设施连上体育课的需要都无法保证,更不用说支撑课外体育活动。另外,中小学体育器材管理不善,有些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致使散失或破损,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近些年中小学体育经费有所增长。但投入的总额始终满足不了需要,经费投向的学校分布也总是无法实现均衡。少数学校常锦上添花,多数学校渴望雪中送炭而不可得。

我的建议

如何解决我省中小学体育工作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笔者的建议是:完善和健全教育督导机制,力促江西中小学体育工作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教育督导室在台前幕后扮演的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庸。很多时候,所谓的“督导”只是受命到学校去听取形式上的汇报、查看表面上的资料、观看早“秀”过的表演,然后写出一份报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的不痛不痒的“报告”,最后反馈给学校,要求其整改,云云。这样的“督导”既无法发现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真正问题,又不可能切合实际地为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出谋划策。这样的“督导”名存实亡。

作为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教育督导室依法、准确、充分发挥其自身职能,为改变区域教育现状服务,为提升中小学办学水平贡献力量,这是目前迫在眉睫的事情,耽误不得。

第一,建立一支懂法、懂教育、业务精良、结构合理、遍布区域的教育督导队伍。从时间、空间、精力讲,教育督导光靠教育督导室几个专职人员和十来个编外督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以督导室为主导,以社区为核心,打造一支由社区教育专员、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教育督导小分队,从而行使对所辖学校的教育督导权。这一支支小分队能不能成为精干队伍,有赖于督导室的培训和指导性管理。一方面是相关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理论的培训,一方面是建章立制,让每位成员明确自己在教育督导中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第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巡视相结合,实行中小学教育督导联席制度。对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检查与督促,可采用的办法是:一方面,一年定期检查两次,由督导室、社区教育专员、家长代表、学生代表联合执行,第一次把情况反馈给学校,第二次把结果反馈给学校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另一方面,每学期不定期巡视四次,由社区教育专员、家长代表、学生代表联合执行,检查的结果反馈给督导室和学校,并要求学校整改。

第三,督导中小学依法治教,切实维护学生体育锻炼的合法权益。依照教育法律法规,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

中小学每年要召开春、秋季运动会。中小学要适度推进体育教育教学的创新研究,激发体育教师的创造力,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在学生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等方面的正能量。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特长。

第四,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定期监测并公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加大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对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实行合格性评估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

第五,督促政府有计划地解决中小学体育师资问题。建议有步骤地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特别是在近期内要为尚无体育教师的学校至少配一名体育教师或兼职体育教师。要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在地位、待遇上要把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由师范学院、各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部门为在职体育教师培训创造条件,如增设短训班、函授班等办法,解决现职教师的业务提高问题。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我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达到合格标准。

第六,督促政府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要加大体育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规范体育场地,增设各种体育、健身器材,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必备条件。树立节约可持续观念,督导中小学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使用管理制度。

生命在于运动,少年强则国强。在未来健全的督导机制运行中,中小学校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为不断提高我省青少年体质而努力奋斗。

关于让“农村特岗教师”遍地开花的建议

(万安县涧田中学 张宝春)

响应国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号召,顺应我省农村义务教育急需调整优化的实际需求,我省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举措,解决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紧缺、结构矛盾突出、教师素质急需提高等现实问题。然而,在总结经验时,我们应该理性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如何让农村特岗教师招得进留得住还教得好。笔者是一名“特岗教师”,本文将试从“特岗教师”如何从落地生根到遍地开花的角度谈些个人浅薄的看法。

一、“农村特岗教师”落地生根“易”

我们知道,当今大学生就业难就成为每年的一个社会焦点问题。在工作难找、薪酬没有优势、饭碗没有保障、社会地位尴尬等实际障碍面前,公务员、事业编制等传统职业成了家长和大学生们眼中的“香饽饽”。

与此同时,每年参加处于国编边缘地带的“特岗教师”考试的人数也悄然壮大起来。我省2009年计划招聘特岗教师2100人;2010年计划招聘3100人;2011年计划招聘3656人;2012年计划招聘3471人;2013年计划招聘3371人。这仅是计划招聘人数,而实际开考人数还得成倍增长。仅以我省2012年为例,全省各中小学计划招聘6681名教师,报名人数达40629人,14486人入围首批面试名单;农村特岗教师招聘3471人,报名人数达7247人,3594人入围,共计18080名考生进入第一批面试。

据这些数据显示,我省“特岗教师”招得进就不是问题。

二、“农村特岗教师”遍地开花“悬”

我省“特岗教师”招得进不是问题,落地生根“易”。那么,留得住又教得好的情况怎么样呢?

留得住需努力

据统计,我省2009年计划招聘特岗教师2100人,实际到岗1825人,中途离岗58人;2010年计划招聘3100人,实际到岗2449人,截止20113月已离岗40人。从数据看来,我省实际到岗和留岗的特岗教师人数与计划要招聘的人数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而这还只是在计划实施的开始阶段,并没包括三年服务期中和三年服务期满后的流失人数。

造成特岗教师人数流失的主要原因大致如下:

报考的人员中有相当部分人是“脚踏几条船”。

“特岗教师”前三年是没有编制的,所以相当部分人在报考的时候还是以公务员或其它有编制的事业单位优先,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再报考“特岗教师”留条后路。这样的话,考上了国编单位自然舍弃“特岗”,没考上国编还有“特岗”当跳板。

被现实客观困难“吓跑”的。

“特岗教师”一般都是安排到各县市最偏远的农村去执教。那么,当地的一切客观困难就成了新上任的“特岗教师”们首先要跨过去的坎。

新聘“农村特岗教师”大都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们,他们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多数也都生活的比较优越闲适。这导致他们对于自己将要去工作的地方的实际情况会估计过高。

我省很多偏远农村学校因为地势关系,路极其难走,交通十分不便,长期以来外面的教师都不愿意呆;其教学设施建设自然跟外面也没法比,而学生当中又以留守儿童居多,学生的家庭教育缺失导致问题学生多又难教出成绩。所以,有时可以看见新聘“特岗教师”们踏上征途时跃跃欲试、激情满怀,接着随着山路的颠簸被晕得狂吐不止、泪流满面,再到后来进到校园看到那破败不堪的校舍便连行李都没放下转身就走的场面。

“骄子”们被现实吓跑的例子时有发生。

编制和待遇——绕不过去的鸿沟。

“特岗教师”服务三年期间是没有编制的,再加上待遇的标准又与当地财政实际情况勾连,往往会与政策标准有差距。所以,编制和待遇就成了“特岗教师”心中绕不过去的一道鸿沟。这些不确定因素让“特岗教师”们少了一份安全感。因此,不少的“特岗教师”不得不把“特岗”作为跳板,在服务的同时又不断的去尝试国考、编考等,希望早日进入体制内。

因此,新聘“特岗教师”要留得住还有不少障碍。

教得好需时间

“特岗教师”的招聘对象为年满30周岁以下的大学毕业生。这就使得“特岗教师”的人员构成呈现出年轻化、业务水平稚嫩的特点。尽管年轻大学生精力旺盛、接受能力强、学习性高,大部分“特岗教师”能够很快地进入角色较为顺利的开展工作。但是,我们也知道一位各方面都较为成熟能够独当一面的骨干教师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因为师资紧缺,骨干教师的需求更加迫切。那么,年轻的“特岗教师”能够短时间内很难教好。

偏年轻,缺少或者没有教学经验。

新聘“特岗教师”中大部分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虽然师范专业的学生会有毕业实习,但是实习的时间都非常短。同时,还不排除有部分人没有参加过实习。招聘的过程当中时间又非常的紧迫,笔试和面试的过程耗费了大部分时间,致使新聘“特岗教师”经常是来不及岗前培训就直接“走马上任”了。

跨专业,教学工作从头学起。

“特岗教师”招聘没有限定为师范专业,所以成员中还有相当部分的非师范专业生。没有专业限制,使“特岗教师”更容易招得到,也为教育行业带来了多样化的人才。不可忽视的是,这种跨专业“特岗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师范培训,教学工作的开展只能是“边学边教”、“现炒现卖”。

任务重,业务钻研时间难以保障。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师资紧缺,有的学校甚至是奇缺,导致大部分“特岗教师”到任后就是直接挑大梁。很多新老师到任后一般都要承担两个班的教学任务,部分人还得同时担任班主任或者兼任其它科目的教学。每周至少12课时的教学任务,加上晚自习坐班、班级管理、作业批改、学校其他工作所花费的时间,新老师能用于备课和业务钻研的时间一天下来也所剩无几了。

综上所述,新聘“特岗教师”上岗后要教得好真的“悬”。

三、“农村特岗教师”遍地开花之对策

1.做好“特岗教师”的岗前心理动员。

各地教育机关在承办“特岗教师”招聘工作的同时,应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向参聘人员宣传其将面临的工作环境实际情况。可以拿出几天时间把人集中起来进行正式的进行岗前心理动员,把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课件、图片、音像资料等方式展示给参聘人员。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思想教育,给他们一颗及时的“定心丸”。

2.落实“特岗教师”的岗前业务培训。

新聘“特岗教师”的岗前业务培训尤其重要、不可或缺。时间上的冲突该怎么解决呢?可以在招聘制度上,改考试甄选为主为培训淘汰制。招考的时候可以适当放松以节省时间,腾出培训时间真刀真枪的严格选拔,做到“宽进严入”又保证了业务培训的实施。

3.合理调整“特岗教师”的编制和待遇问题。

新聘“特岗教师”的编制和待遇问题可在遵循国家大标准的情况下,因地制宜的作些灵活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因为师资紧缺,所以在编制上有很多学校是有富余的,可以单列出部分奖励性岗位。这样就可以不用死抱着新聘“特岗教师”服务三年中没有编制的标准不放。可以适当放宽条件,为到岗的新聘“特岗教师”设定一个较短的“试用期”,给在“试用期”中表现突出的人员优先入编的资格。这样既能调动新聘“特岗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又能稳定军心,还能提前分担服务期满后大批次的入编工作任务。至于待遇问题,只要兼顾公平公正原则,不与周边县市拉大差距教师就不会产生波动。

4、重视“特岗教师”的学习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随着“特岗计划”的实施,“特岗教师”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了。在教学任务重等实际困难无法短期内快速解决的情况下,校本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业务水平成长既是一个教师的价值也是一个学校的生命。老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对新教师的“帮、传、带”可以快速的让新聘“特岗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起来。新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自然好开展。其次,“特岗计划”是一项具有可持续效应的工作。“特岗教师”并不是服务期满后就不存在了的,他们的终极任务是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以,为了“特岗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各地教育部门应在监督落实好校本培训的同时,尽可能多的为新教师们安排进城进修学习的机会。

“特岗计划”是一项事关国计民生的大计划、好计划。期待我省能够在“特岗计划”的道路上走出新路子、好成绩!真正做到让我省的“特岗教师”从落地生根走向遍地开花,让“特岗之花”成为永开不败的“教育之花”!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吉州区电教仪器站)

一、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校园数字化却是教育信息化的集中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现数字化不仅是管理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变,更是教育观念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把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既拓展了学校教育的时空,又能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教育效果肯定是高效而持续的,这不仅能解决目前中小学教育教学面临的一些困难,而且能使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使学校的办学让更多的人满意。

近年来,我省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出台了很多举措,也加大了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启动了一系列的项目工程建设,如“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工程建设。但大多数的中小学在数字化建设方面还很薄弱,就我区而言,较大规模的中小学有31所,真正实施数字化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学校没有一所,有意识能够积极探索的学校也只有两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普遍存在方法老套、平台单一、缺乏联动、协作不好等问题,不但耗时费力,也影响效果。在我们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交流中,听到最多的词是“忙”、“累”,他们每天除了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日常检查和开会上面。师生们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动态只能从广播、墙报等传统的模式获取,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帮助学校打造数字化校园,通过提升学校的教育技术手段,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办学效益。

二、数字化校园整体推进的策略

1、整体规划。我们要用“建数字化校园、办现代化学校、创学术型名师、育创新型人才”的理念来对全省中小学的数字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包括基础设施的配备,保障措施的安排以及学校的管理应用,教育教学应用要求等方面作些纲要性的规划。

2、制订标准。为了对基础设施、教学应用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有必要进行些调研和论证,出台《江西省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评估标准》和《江西省中小学数字化校园评估细则》。指明数字化校园创建的方向,以统一的标准指导全区域内的数字化校园建设。

3、强化培训。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人才,分级分层次抓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工作很重要。吉安市从2012年起拟用一年半的时间对全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集中培训和考试,现已完成了对全体教师的上机考试工作,分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等级作要求,对考试不合格者再进行培训和补考。此举掀起了教师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潮,提升了全体教职工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水平,也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打下了基础。

4、资源共享。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坚持基础建设与资源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夯实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同时,省里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大教育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力度,积累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资源。县、市、区要指导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和校本资源进行整合和应用,最终实现教育优质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5、引领示范。数字化校园作为区域内一项新型模式,宜创建一批示范校,先树立典型,再引领辐射,坚持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学校的现实与需求出发。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确定《分步实施方案》,指导区域内数字化校园建设健康有序的推进。

数字化校园的创建和推广,不仅有利于学校推进高效课堂和高效管理,而且能够更广泛地吸引社会团体和家庭成员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来。在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应用作引领、技术只作支撑、投入要有保障,在强化网络安全的基础上让学生受益,教师和家长得实惠,学校得到好的发展。通过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中国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黎川县华山小学 林德胜)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我所处的华山小学有225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为75名,占学生总数的33%。可见,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1.监护现状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2.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负面影响
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3.监督弱化,学校教育独立难支
由于一些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校风不好,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继续学习者只是其中少数。据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读职业技术高中和中专,多达70%的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虽然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带来的将是不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影响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流守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引起的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的生活、教育、心理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随着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处于儿童时代的孩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

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稿源: 文章作者: 点击数:
返回首页】【关闭


江西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南昌市红角洲赣江南大道2888号江西教育发展大厦1909室
电话:0791-86756235、86756236(兼传真),教改QQ工作群:285716478,邮箱:jxjygg@163.com
严禁复制、镜像。备案序号:赣ICP备050058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