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保护色 - 杏仁黄 秋叶褐 芥末绿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我为江西教育改革献一策”来稿获奖作品集(十二)

更新时间 2014-01-13 12:37:28

编者按:2012年省教改办开展“我为江西教育发展献一策”之后,2013年省教改办又以“改革”为主题开展了“我为江西教育改革献一策”活动。省教改办组织专家对来稿进行了认真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60篇获奖作品。为鼓励大家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推进我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现将获奖作品汇编成“‘我为江西教育改革献一策’来稿获奖作品集”,以供参考学习。

三等奖

本期导航:

1. 住宿学院制度与通识教育

2.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3. 我的专业我选择

4. 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5. 3+2”模式定向培养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

住宿学院制度与通识教育

(华东交通大学 鞠佳)

一、目前大学生培养模式的不足

大学生作为已成年的群体,本应培养自主意识,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但在中国大学中,学习模式依然沿袭小学、中学的“灌输授课—布置作业—老师鞭策—辅导员管理”的模式,这仍是一种命令式的、由上层主导、下层没有选择权的行政思维。

这种培养方式,使得大学生与中学生、小学生在实质上并无区别,个体人格始终没有获得自主。尽管年年都在高呼“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等口号,却收效甚微。中国大学生普遍很迷茫,不知自己要什么,对自身所学不感兴趣,对未来缺乏目标,永远要被老师管制,“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直至毕业工作,依然不清楚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哪里。

二、学习如不能渗入日常生活,便是与现实脱节

一个人可以没有学问,却不能没有常识。人最关注熟知的,便是自身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知识如果只是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那么这种知识便是死的,是无用的,唯有渗入日常生活,才能真正转化为潜移默化的品格、思维、行为、价值观。

根据心理学家调查统计,在十八岁之前,人的性格养成有80%是来自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只有20%来自于家庭之外如课堂的影响。这说明,课堂老师所传授的只是“知识”,很难深入到学生内心中去,而家庭环境、父母性格等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却是在十数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即使在老师教授学生的典范中,古代的“师徒口耳相传”、“徒弟寄宿师傅家中”的教学方式,也更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原因就在于师傅与徒弟朝夕相处,举止言行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言传”,而且“身教”,距离如此近,感受才深刻。

所以,当我们把教育的关注重点投向“课堂”时,一个劲地希望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课堂上创新时,这个出发点便已经错了。

我们应该把目光投向的,恰恰是在“课堂之外”、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学生宿舍。

三、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学习的空间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舍有一个理念:让学生们相互间学到的东西比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在大学生群体中,我们也发现:学生们更愿意从同龄人中获取信息和知识,许多毕业生声称“大学四年学到最多东西是在寝室卧谈会上”,可见,朝夕相处的室友、如亲人般的兄弟姐妹,才是对大学生潜移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

但中国的大学宿舍只是一个简单的作息的地方,在世界一流的大学里,宿舍富有更多含义,甚至比课堂还更受重视。在哈佛大学,宿舍楼并不是“一栋楼”,而是一个“一条龙”服务社区,是集学习、生活、娱乐、健身、交际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大学内部不是按班级专业划分,而是按生活社区来划分,每个社区才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它提供很多师生互动、同学交往和教学的机会,如辅导和小班课程,都是在生活区内进行的。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学生和老师是住在同一栋楼里的——所有与宿舍楼相关的成员:舍监、导师、其他大学教授、管理者、社区成员,以及舍监批准的访问学者,等等,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有着深厚的感情,言谈举止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打破专业划分,让学生们相互自主学习

中国的学院是按专业划分的,这导致的结果,是同样知识范围的人住在一起,大家学的一样、做的一样,雷同程度严重,缺乏彼此交流的必要,而且在同一班级内竞争严重,导致宿舍矛盾严重,内耗很大。

而在欧美,许多大学的学院是将专业打乱,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住在一起。他们相互之间有学科交叉、取长补短,彼此间没有竞争,更多的是合作交流,学生们在一起,在同龄人那里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

西方的这种打乱专业、混住的学员制度,被称为“住宿学院制”。住宿学院制在西方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为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诸多世界一流大学采用。英国的牛津大学是最早施行“住宿学院制”的大学之一,最早可追溯到12世纪,学院不是按学科来划分的,而是将不同学科的学生融入到一所学院中。每所学院的规模都不大,都在500人下。但每所学院都是一个独立的法人,拥有自己的教师、职员、校舍、基金、各种学习和生活娱乐设施。牛津大学校长汉密尔顿这样概括让牛津人引以为傲的学院制生活:“每个学生在按专业划分的系以外还会归属于一个学院,在这个学院中住宿、用餐、社交、学习。每个学院都有来自不同系的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自然地进行跨学科交流。”

五、中国内地的“住宿学院制”改革现状

中国内地高校首个试点的住宿学校是汕头大学的至诚书院。从2003年开始,试行学生宿舍“混住”制度,让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住在一起。该校副校长、至诚书院院长李丹认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混住,组成一个学习社区的方式,是一种比较接近现实社会的生活模式。”

在学生的反馈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评价:

吴贻龙,英语专业2006级学生:“住宿学院制度让来自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宿生住在一起,让我的生活和知识丰富许多,那些由我们自发策划的团队、心理、职业拓展训练让我的综合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卢珩,法学专业2007级学生:“从一个单向的宿舍成为一个立体的人生发展平台,在至诚书院里,我们逐步适应、接受、改进、发展,直到现在我已深深爱上这里。这里不是一栋简单的宿舍,而是一个温暖的家园,更是一段珍贵的家缘,师生之间、宿生间建立的感情注定深厚且长远。在大家的努力下一点一滴积累起来,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住宿学院,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2012年,复旦大学新设立的“复旦学院”也正式启动了。学生按照不同学科大类和专业,被分到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希德五大书院,学生在专业院系内学习专业知识,在书院内生活交流。希德书院院长周鲁卫教授表示,他希望在书院里能多开设一些研习班,如让学生共读一本书并进行讨论,“书院要开展的是‘第二课堂’,从书本中学习的专业知识是要过期的,但学习、讨论和沟通所形成的思想和道德,则是影响一辈子的。”

复旦学院王宁宁老师说,今年在对任重书院改造过程中,本部宿舍楼里为书院院长安排了住宿和办公空间,设计当中还考虑书院以后会外聘学者担任驻院导师,未来书院导师有望和学生同吃同住共同交流。根据复旦的设想,每个书院不会是一模一样的,可以具有不同特点。各书院将可以在不同学科领域聘请有代表性的教授,使学生有更多选择。

一个学生所在住宿书院的学科和文化特色,并不一定要和他本身修读的专业一致。例如,一个修读自然科学大类的本科生,如果对具有人文色彩和人文背景的某个住宿书院非常感兴趣,就可以向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申请住到这个书院去,在这个书院里活动,享受里面的人文情怀。

六、江西:华东交大试行“书院制”的可行性

华东交大现有国防生学院,是与南京军区合作共建。该学院就是一种“住宿学院制”的典型,学生们都来自不同专业,机电、土木、轨道、信息、人文……他们上专业课的时候是分散在各专业的,但都共同住在国防生学院,早晨、晚上、周末集体生活,学习军事知识和训练。

这种住宿方式,把不同专业、不同视角的人集合到了一起,但他们又有共同的理念和学习重心——军事。

既然军事化教育可以用这种方式,那么推而广之,各行各业都可以进行这种尝试。

可以将原先的土建学院、机电学院、信息学院、经管学院、人文学院等院系住宿方式打破,在宿舍中进行改革,成立“传统文化宿舍楼”、“科学研究宿舍楼”、“文体宿舍楼”……每一栋宿舍楼都有某个主题,对这一主题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主申请入住,每周末、早晚都有主题活动,并且相关的导师也要轮流入住在该宿舍楼,与学生打成一片,真正把“身教”体现出来。

华东交大目前的“马克主义学院”也可以纳入到宿舍中去。这样,宿舍不再是单纯的住宿之地,而是集思想教育、心理辅导于一体的生活空间,既能让教学成本降低,又给予学生拓展了更丰富的空间。

七、现实条件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住宿学院制”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并不能一蹴而就。

住宿学院需要学校和教师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国外也只存在于招生规模小、财力雄厚的精英大学。每个生活社区内,如果要有自己的活动室、自己的主题空间、自己的导师和相关设备,那么成本无疑会加大,学校的资金实力就是关键了。譬如,在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每所住宿学院都有一些相似的基础设施:宿舍、图书馆、餐厅、洗衣房、教务长和院长的家、办公室,这对中国许多高校是很难达到的标准。

另外,由于这种模式需要群体较小,导师能覆盖到每个学生,这势必要增加更多的教师才能胜任。教师数量要足够,学校的费用成本自然也就加大了。

而且,教师们能否愿意加入到这种住宿制中来呢?这也是个问题。班级辅导员们对此也有抵触情绪,他们认为,在原先的“专业集中式住宿”下,同专业的学生住在一起,通知事务、组织活动十分方便,但住宿学院制施行之后,学生散了,不好管理。汕头大学一位学生说,刚进入住宿学院时,有些找不到归属感,“专业学院和辅导员都觉得我是至诚书院的,有时候不太管我”。

总之,“住宿学院制”还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前进。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江西财经大学 李晶)

一、问题的提出

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变革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三者的协调统一成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证,文化是先导,人才培养则既是实现手段又是实现目的。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人才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同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确实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高校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科研转化能力不断增强,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在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逐步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对创新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进一步需求,使得原有的教育体制已渐无法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导致大学生人数激增而高校教育质量下滑的反向增长,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需求与人才供给的失衡。在这一背景下,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独立学院正是作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孕育而生,可以说,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制度创新。既然是创新,那也就意味着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它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新兴事物的发展都必将经历由产生、发展到衰退的阶段。如果说在独立学院产生之初,它给高等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正效应,那么自1999年后,伴随独立学院的规模迅速发展壮大,今天的独立学院已经进入发展的关键期,其办学模式不一,隐性问题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不明确、师资力量和科研力量不充足、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低下。基于此,本文认为要解决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核心则在于探索构建适合独立学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对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质量等提出的要求。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社会效益视角

在《江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已指出了人才发展的路径,规划了8大人才工程计划,具体归类如下:一是高层次人才,包括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以及在专业领域具有国际和国内顶尖水平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如《纲要》提出十年规划期内围绕鄱阳湖生态景区建设和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进和培养1500名高层次人才;二是高技能人才, 包括具有高级技工以上资格证书的各类操作型、动手型人才。当前,特别是在制造、建筑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应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如《纲要》提出十年规划期内每年培养6000名青年高技能人才,在技工院校每年建设15个左右实训基地;三是文化产业人才,主要包括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产业技术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当前应建立一支有文化、懂经济、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如《纲要》提出十年规划期内重点培养200名理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和文化经营管理、文化专门技术优秀人才。四是复合型人才, 包括精通各类专业技术、具备完整知识体系和多种能力的综合型创造性人才。如《纲要》提出十年规划期内建立“青年才俊培养基地”,每年分类培训1000青年拔尖人才等。基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测对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文化产业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未来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

2.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可持续发展视角

“以学生成才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理念,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健全人格的塑造则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成长,同时也不能忽略他们的人格成长。如果说知识是可以不断积累的用于当下的,那么拥有健全的人格则可以支持和指引人走向未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中强调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进而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针对大学生这一年龄阶段介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阶段,主要表现为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和亲密对孤独的冲突这两种心理特征。

一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应为其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一旦他们感觉被忽略,就可能导致他们对社会不满,走向犯罪。因此,针对这类人群我们更重要的是培养忠诚和信任意识。二是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应为其建立能够避免孤独、获得关爱的环境,学会如何给予别人和如何接受别人的关爱。一旦这种情绪被忽略,将可能导致他们厌学、消极,甚至自杀。因此,针对这类人群我们更重要的是培养群体意识和奉献意识。而要将这些意识的培养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就应细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如可通过课堂教育、制度约束、活动体验、典型启迪、舆论营造等形式多角度影响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学院办学定位为依托---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现实视角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使命,由于高校所属地域经济的差异以及学科专业侧重的不同,使得人才培养类型多样, 人才培养模式各有不同,尤其对于独立学院差异更是显著。这一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诞生的新兴教育模式,其本身就隐含着不稳定性,要保持和促进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关键。由于可获资料的有限,以下仅结合江西省在10年规划期内对人才需求的预测, 探索构建独立学院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具体举措如下:

顶层设计,即以“培养什么人”为核心。这既要考虑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所亟需的人才,同时也要结合学院自身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顶层设计。因此,我们首先应当审视作为三本层次的独立学院,它在与一、二本层次的本科院校和高职学院之间如何准确定位,在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和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之间作出选择,把握自己的方向,也就是要求学院具有合理的办学定位,其中包括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如在目标定位上,鉴于当前高校数量较多,仅独立学院目前就达近400所,要想在众多院校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走差异化道路,一方面要与一、二本科院校定位有所区别,另一方面又要体现出独立学院之间的差别。如很多一本院校将办学目标定位于建设一流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大学大多已走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正处于成熟稳定期,它们的学科体系完善、创新和科研能力已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它们的目标更多倾向于培养具有多科性和研究创新型人才;而独立学院则不同,它起步较晚,经验尚不足,学科专业体系尚在完善中,因此它们应更多的倾向于培养专业性和应用性人才,所以将其定位为建设一流专业性教学应用型大学似乎更符合当前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如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以打造商科类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以打造财经类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其他如类型定位、学科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也应采用同样的思路进行设计。

底层设计,即以“怎样培养人”为核心。一旦我们明确了办学定位,指出了要“培养什么人”之后,就应当制定具体有效的措施去贯彻“人才培养的理念”,也就是要设计出与办学定位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机制。

如针对人才培养体系,就是应当构建与人才培养理念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氛围环境,从而形成统一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是关键点。根据《纲要》中所提出的要重点培养高层次、高技能、文化产业以及复合型人才,结合独立学院自身发展现状,试图提出独立学院要重点打造的三类人才:应用型、复合型和创业型人才。而要培养出这三类人才,最终还是应当落实到课堂中,显而易见,原有的“一个课堂”的形式已不能适应我们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必须科学构建第一、二、三课堂相互支撑的立体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在第一课堂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在以“学术、技术、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特色文化活动的第二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以“实验、实训、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第三课堂中,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构建“三个课堂联动,三类实践齐上”的人才培养机制。在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针对上述三类不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又有所不同: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对这一类人才的培养应以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学习为基础, 以高技能的形成方式为特征进行构建。如: 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 模式, 英国为代表的CBET 模式等, 这些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点就是围绕职业能力, 以能力单元要素来构建学习模块。依此本文认为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 “高校--企业合作”培养模式。即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结合学校重基础知识教育和企业重技能培训两方面,使校企双方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考核测评等方面形成统一口径,通过校企合作既提高了学院自身办学水平,又为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人才支撑,同时还能使学生将知识和技能相互结合和转换。二是“学历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培养模式。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目前很多企事业单位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学校可通过开设如注册会计师培训、人力资源师培训等多种类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咨询和培训平台,帮助学生提高资质证书获取率。

●复合型人才培养可从以下二种思路人手: 第一,相关专业之间的复合模式; 第二,不相关专业的宽口径复合模式。如针对相关专业之间的复合模式,我们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实施“以专为主,触类旁通”,即以某一专业为核心,按照其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关专业的学习内容,如管理学专业,其涉及到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应相结合进行学习;针对不相关专业的宽口径复合模式,可以实施“通识为主,专业复合”,即多专业、跨专业进行培养,如新闻学专业和信息管理专业,做到文理兼备。

●创业型人才培养。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潜质,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开拓性、创造性地工作,并随时准备参与创业活动的人才。针对这类人才,一是改革教学内容,开设相应创业课程,传授创业知识;二是改革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创新课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三是营造创业氛围,鼓励在学生参与创业竞赛,激励创新精神;四是搭建创业平台,建设创业模拟实验教学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并提供创业基金,以鼓励在校生自主创业。

至此,本文认为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应从社会视角、可持续发展视角和现实视角这三个层面进行思考,以构建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方案,为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提供思路和方法。

我的专业我选择

(江西财经大学枫林校区 杨清)

我国的大学生总数是世界各国之中最多的,但我国的专业人才却还存在很大的缺口。一个国家,生产需要人才,国防需要人才,研发需要人才,归根结底,一个国家的发展靠的是人才的培养。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在大学生人数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培养和选拔尖端人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这一切的前因都必须的选对一个好的专业。

我理想中的大学

古人有云:“有志者,事竟成。”子亦有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叽叽喳喳的写字声中,我们经过了难忘的三年高中生活,三年中,我们夜以继日,我们争分夺秒,为的是我们的同一个梦想——
大学梦。那时,对大学的那种期待甚过伊人啊!在我心中,大学是高尚的。我心中的理想大学时这样的:认认真真学好自己的专业,有很多的课余时间可以自己支配,可以参加很多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寝室,可以和室友一起聊聊国事、讨论难题,在班里,可以和教授一起探讨知识,在校园里,可以和同学一起大声的被单词,在自习室,可以和喜欢的人一起默默的做作业。快乐的完成学业。我相信,对于每个即将踏进大学的人来说,就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一样,有着和我类似的梦想!

现实中的大学

经过了三年的积累,三天的战斗,在文明而又残酷的淘汰之后,我很幸运地考上了大学。在拿到入学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眼含泪水,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开学的那一天,我打扮的漂漂亮亮的,这里就是我的春天,我要在这里播下事业的种子。然而,事实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我发现大学里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有的老师不是很负责的在讲课,有的学生不是很认真的在听讲。渐渐的,我们那颗求学的心,那颗对生活和未来都充满自信的心被磨灭了。同时,我们的梦想也被现实打破了。但我们并没有放弃,至少我们依然还是在学习,我们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让我们重燃激情的机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还要从高考的考试制度说起,高考是一个选拔人才的过程,但经过优胜劣汰之后呢,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分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录取制度

很多上线的同学很难选到自己想去的学校,就是明知道自己的分数已经达到了某所大学的分数线,他(她)也不敢轻易的去填报这所学校,致使他们在犹豫不决之中往往会选不到自己想要去的大学。

二、选专业制度

我们是怎么样选的专业呢,不去细想的话,也许我真的不记得了,是在填志愿的时候附带的,是在一种对专业完全不熟悉的情况下填的。我到现在都想知道我当初为什么要选财务管理这个专业。所以,我认为这种选专业的制度还是存在一些的不足之处的。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之处:

1.选专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从小的方面来讲,关系到我们在大学里的学习质量,往大的方面来说,关系到我们的未来发展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在填志愿、选专业之前,我们没有接触过任何关于选专业的方法和知识,甚至我们连基本的有哪些专业可以选都不太了解。常常在选专业是时候会遇到很多的新名词,除了哪些众所周知的热门专业,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出于这样的情况,很多同学就偏好于选自己比较熟悉的专业,但能让大家都熟悉的专业就那么几个而已,结果大家都挤到一个专业去了,造成很多的同学没有被录取到。这也是高考之后造成撞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2.一些刚上线的同学,为了能上某所高校,委曲求全,宁愿牺牲自己喜欢的专业而去选那些录取分较低的冷门专业。我认为这样做对于那些信息不全的同学来说是一种不公平。

3.大学里的转专业制度,这是我本次主题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当在大学里,发现自己的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的时候,我们会怎么办,会不会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近日,我在某高校做了一个调查问卷,在接受调查采访的500人当中:

从上述调查问卷的结果来分析,事实证明还是有那么一大部分同学是当初选错了专业,选择了不是自己很在行或者说是感兴趣的专业。当发现错误后,有的同学会主动去要求转专业,有的救安于现状,因为转专业的要求很高,而且有名额的限制,致使很多想转专业的同学没有成功。从表中我们还看到了同学们的愿望,还有学校的不足,学生有需求,只要与学生的成长有益,学校就应该竭尽所能去帮助,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尖端人才来。

怎样改才合适

针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的解决方案,在这里,我仅代表我个人,说说自己的愚见。当发现一件事物的发展有偏移的时候,我们要去修正它。此时,方法有很多,我们就必须找到一条最好的解决方法,那就是找到问题的根源。既然前面已经提到了学校的制度问题,那么我想,它应该就是遏制转专业的根源。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学生的问题,为了避免选错专业,学生应该主动去了解相关专业,去收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这也是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下面我就转专业的情况说说自己的一些愚见:

1.开展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请一些知名的教授给大学新生们讲讲如何对待自己所选的专业。现在要做什么,将来能做什么,能为自己带来什么,能为社会带去什么?

2.开展一系列的关于各个专业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3.适度改变学校关于转专业的一些相关制度,把要求适度的放宽一点,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学到自己喜欢的专业。

4.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老师的管理,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杜绝一些懒惰老师的照本宣科的教书现象,建立对老师的讲课进行抽查机制。

5.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对那些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督促他们以学业为重。

6.开设一个关于相关专业的咨询室,由学生开办,老师指导即可。可以提供学校所有专业的咨询,包括转专业。主要服务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

7.开设自主选修制度(有的学校已经实行了),让学生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学习自己爱好的东西。

8.设立奖惩制度,对于那些转专业后,表现优异的同学予以表彰,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那些转专业后表现不好的同学,请来谈一谈,提醒他为什么选择转专业,让他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9.设立合适的转专业考试制度。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实事求是为学生服务,为国家多培养人才。

总结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关键在于发现错误之后勇于改正。我讲的那些问题,都是学校实实在在存在的,我提的那些建议,都是想为解决问题而提的,虽然不尽完整,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此后可以得到重视!最后,我希望老师可以开开心心的教学,学生可以高高兴兴的读书,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赵恒伯)

根据《江西省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赣教改[2013]1号)要求,为全面推动实施省“十二五”教育规划,深化我省教育体制改革,积极参与“我为江西教育发展献一策”活动,特向省教育厅、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议。

一、建议主旨

建议根据我省高职教育的实际,由省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在全省中职学校中选择专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在全省示范高职院校中选择特色专业与本科院校合作,探索中职、高职与普通本科有机衔接培养的试点工作,创建“中高职贯通”和“高职与应用本科分段培养”两种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运行模式,构建‘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应用本科教育’紧密衔接的人才培养通道,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形成职业教育改革特色,构建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实施策略

(一)省政府主导,本着“系统设计、联合培养、分段教学”的原则,启动中、高职及应用本科衔接培养的试点工作。

(二)省教育厅建立协调机制,制定相关制度,确定“中高职贯通”和“高职与应用本科分段培养”方案:

1.在全国示范(骨干)职业学院、省示范高职学院、中职学校中选择联合培养试点院校。

2.根据我省区城经济发展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以及试点院校办学特色,选择试办专业。

3.拟定招生计划和实施办法。省教育厅根据试点办学方案,单列“中高职贯通”达专科和中、高职与应用本科衔接试点招生计划,“中达专”以高职名义招收学生,应用本科以高职学院与联合培养本科院校名义招收学生。为保证教育公平,面向全省中、高职院校选拔对口专业的优秀学生,由高职学院自主组织招生、考试和录取。学生测试3门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按总成绩由高到低录取,并报省考试院认定颁发录取通知书。

4.确定联合培养方式。开展中、高职与应用本科衔接培养试点工作,主要开展两种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

一是中职与高职、应用本科衔接,即中职应届毕业生经单独考试录取,进入高职院校专科学习,学制三年;或进入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开办的应用本科班学习,学制四年。

二是高职与应用本科衔接,即高职应届毕业生单独考试录取,进入由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开办的应用本科班学习,学制二年。应用本科班学生在高职学院完成全部学业,毕业后颁发联合培养本科院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高职学院接受联合培养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指导,联合培养本科院校选派教师承担部分专业主干课程教学。

(三)联合培养试点院校根据教育厅确定的“中高职贯通”和“高职与应用本科分段培养”方案,制定衔接试点工作计划与招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实施招生和培养工作。

三、成效预测

“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以取得以下预期成效:

1.有力地促进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我省中、高职院校已积累了一定的办学基础和办学经验,但中、高职系统教育机制尚未形成,作为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对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仍处于专科教育水平状态,我省职业教育尚未形成基本的中等---专科---本科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创建“中高职贯通”和“高职与应用本科分段培养”两种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运行模式,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是推动实施省“十二五”教育规划,深化我省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将有力地促进我省职业教育发展和办学水平提升,构建起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有效地促进我省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提升。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实行“中高职贯通”和“高职与应用本科分段培养”两种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运行模式,形成中等---专科---本科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将会激发中、高职院校的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省职业教育能紧密结合我省区城经济发展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铸特色,创品牌,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3.有益于增强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宏伟目标,需要职业教育输送大批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启动应用本科教育,培养的应用本科学生实践能力、应用与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必将得到提升,在未来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这将有力地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四、建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建议的必要性

1.全省区城经济发展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区建设的需要

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发展目标和“坚定不移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坚定不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区建设”的发展举措,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正是为区域经济和经济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启动中、高职及应用本科衔接培养的试点工作,创建“中高职贯通”和“高职与应用本科分段培养”两种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运行模式,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乃是推动实施省“十二五”规划,充分发挥我省职业教育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区建设积极作用的重要举措和迫切需要。

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

教育部2011830日出台《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提出“要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要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意见》明确提出了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任务。

应用本科教育是为适应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满足经济社会建设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要,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对第一线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现代高级管理人才的需要而开设的应用本科专业教育。从20世纪中叶起,随着西方各发达国家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职本科教育在美国、德国等各国迅速崛起。我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也设置了“技术学士”、“技术硕士”学位。教育部《意见》提出“中高职贯通”和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说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向本科甚至更高层次延伸将是当代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举措。

3.推动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国内广东、重庆、河北、江苏等省市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已批准一些高职院校试办应用本科专业。如: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2011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大学今年联合办学,首批招生600名应用型本科学生;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了高职院校试办应用本科的文件(渝教计〔201116号),同意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与重庆科技学院联合开办部分专业应用本科教育,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联合开办部分专业应用本科教育;2011712日河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召开了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等等。省外高职教育的发展动向很值得我省借鉴,以促进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建议的可行性

1.教育部文件和江西省发展规划纲要提供了办学依据

教育部2011830日出台《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提出“要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要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20111012日发布《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提出“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本科学校合作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探索建立从中职向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纵向衔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要。”这些教育部文件和江西省发展规划纲要提供了启动中、高职及应用本科衔接培养的试点工作的办学依据。

2. 启动中、高职及应用本科衔接培养的试点工作是我省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高职院校的诉求

我省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办学以来一直致力于抓内涵、凝特色、创品牌,积极为江西职业教育发展作贡献。启动中、高职及应用本科衔接培养的试点工作并不是要将高职学院的办学层次提升,而是为促进我省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提升。省政府作出决定后各个试点学校会积极、主动地筹划和开展这项工作。

联合试办应用本科专业完全可行

我省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已积累了一定的办学基础和办学经验,具有与普通本科高校联合试办应用本科专业的能力。从20世末举办高职教育以来,我省已建有50余所高职学院。经历教育部两次办学水平评估和示范高职学院评审,全省己有1所国家示范高职学院、4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和12所省示范高职学院。这些高职学院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都有长足的发展和较为坚实的基础,再加上省内普通本科高校的支持、帮助,联合试办应用本科专业完全可行,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启动中、高职及应用本科衔接培养的试点工作引而待发

我省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对启动中、高职及应用本科衔接培养的试点工作颇具信心,不甘输于省外高职院校。不少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己跃跃欲试,引而待发。万事俱备,只待东风。只要省政府主导、省教育厅筹划,试点院校将会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为之大力倾斜,积极、主动、全面地做好试办工作。

3+2”模式定向培养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

(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徐神恩、乌建平)

我国卫生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结构失调且现行培养模式与需求不协调,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社区、农村卫生人才短缺,总体素质不高,特别是全科医学人才严重匮乏,由此造成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居民健康状况差距扩大。根据这一特殊国情,提出高职高专层次“3+2”模式定向培养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的研究,为其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合格实用型全科医生,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县乡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之路。

全科医学是面向社区和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新型医学专科,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最佳表现形式,是“最经济、最适宜”的医疗服务模式,是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满足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最理想的医疗服务形式。

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做出了“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的重要决策。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加快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建设一支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健康、持续发展,是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的重任。

开设“3+2”模式定向培养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即高职高专三年在校学校,二年医院规范化培训,造就一支“下的去、用的上、留的住”高素质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是建设21世纪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保障。

一、开展“3+2”模式定向培养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的必要性

(一)卫生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

2011年末全国与江西省卫生人才资源分布情况见表1

12011年末全国与江西省卫生人才资源分布情况

2011年末全国与江西省农村卫生人才资源分布情况见表2

1和表2资料来源于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0-2011年江西省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分析报告,说明全国尤其江西卫生人才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社区、农村卫生人才短缺,学历较低总体素质不高,是造成人民群众看病难的主要原因。

22011年末全国与江西省农村卫生人才资源分布情况

全国乡镇卫生院人员中学历分布见图1

1全国乡镇卫生院人员中学历分布

1说明全国乡镇卫生院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18.5%,无专业学历者高达21.6%。占总人口57.01%的乡村人口,其卫生技术人员占全国总数的42.3%,乡镇村执业(助理)医师占全国总数的5.3%

2011年底江西省卫技人员的比例为84.03%,执业(助理)医师每千人口1.39人;注册护士每千人口1.31人。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1.36。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数1.72

(二)卫生人才资源结构失调:

按照国际标准,每名全科医师应服务20003000人。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生15万名以上,使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根据2005年人口普查数据测算:仅城市就至少需全科医师1116万人。2005年我国全科医生不足4000人,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0.9‰。全科医学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更不提广大乡村。

(三)目前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社区卫生的服务需要:

我国现行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各自特点见表3

3我国现行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各自特点和缺点[1]

从表3看得出本科毕业后教育(5+3”模式)经过五年医学本科学习、三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后,方可成为全科医生。从长远目标看,无疑是一种最佳的培养模式。目前全国99所高等医学院校中只有20余所开设了全科医学选修课,使在校医学生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普及程度不高,不利于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我们在了解了本省和省外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分析了全国范围内全科医学办学经验和教训之后发现:本科毕业生难以满足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要求,他们心理往往只有大城市、发达地区,很少把目光投向农村,即使到了农村工作,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能安心工作。

而岗位培训(转型教育)对从事或即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层执业医生,采取实行脱产或半脱产全科医生岗位培训,达到全科医生的岗位要求。该模式培养能使其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全科医学的知识和技能,以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是解决目前全科医学人才紧缺的有效方法。但目前这些基层医生,基础知识及业务水平大多较低,转型后服务能力难以胜任“小病去社区,大病上医院”的就医模式;培训起点也低,以此为基础培训的全科医生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不能改变基层医疗单位的学历层次低的情况。

而高职高专毕业后教育(“3+2”模式) 是培养全科医师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现有全科医生的学历层次和自身素质,缓解基层医疗单位引进高学历人才难的压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内涵。创造了一种有利于用人制度改革和竞争的环境,全科医学是一个独立的医学专业,尽管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其需求还会增加,但从专业性质来看也属专科医学,原则上应在毕业后教育中进行,不宜作为医学院校的本科专业[2]

所以,改变人才培养思路,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在专科层次面向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构建“3+2”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全科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参考。

二、改革与探索:

全科医学在我国是新兴学科,现行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当前县乡基层卫生人才短缺,总体素质不高,特别是全科医学人才严重匮乏这一特殊国情的需要。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历时较短、素质较高且下得去、用的上、留得住)的中国特色县乡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途径是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项目建设方案:

3+2”模式定向培养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该方案需得到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

1.项目目标

1)培养出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具备对社区常见、多发病、传染病健康问题和疾病的防治能力,能够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社区实用型全科医学人才。

2)形成一整套“3+2”模式定向培养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培养模式

3)编辑出版一套“3+2”模式定向培养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教材

2.培养模式:

三年在校学历教育:80周在校教育+二级医院见习4周+医院轮科实习40周+疾控中心与卫生防疫站6周+社区服务中心实践6周。

两年毕业后(全科医师临床培训基地:三甲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3.培养对象

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高校统一入学考试,按定向生源地择优录取,具体要求参照省卫生厅、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编办联合下发《江西省关于定向培养乡镇卫生院医学生工作实施办法》[赣卫人字(20106]号执行。招生人数:200-300人。

(二)项目特色与优势:

1.下得去、留得住:规范化培训的医学本科生不愿下县乡基层,而高职高专出身的全科医学人才愿下基层。



 
 稿源: 文章作者: 点击数:
返回首页】【关闭


江西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南昌市红角洲赣江南大道2888号江西教育发展大厦1909室
电话:0791-86756235、86756236(兼传真),教改QQ工作群:285716478,邮箱:jxjygg@163.com
严禁复制、镜像。备案序号:赣ICP备05005890号